Christian Norberg-Schulz
諾柏舒茲(挪威 奧斯陸 / 1926)場所精神
生平簡介
諾柏舒茲於1926年生於挪威奧斯陸, 1949年自瑞士蘇黎士大學畢業之後,轉往哈佛和羅馬研究,其後在歐洲和美國講學。 這個時期 (1950-60年代) ,在英語世界當道的社會理論乃是T.Parsons的結構功能論。1963年,諾柏舒茲出版第一部著作 <建築意向>便明顯地採用了的Parsons體系觀念 (包括體系的結構以及個中有關社會體系的論點) , 試圖建立 「建築體系」 (architectural system)和討論個體行動與社會的關係。他在這部書中表示,他的目的在於「為與建築有關的所有層面作一有次序的探討」, 試圖為建築建立一心理學背景,而最終的目
的則是建構一整合的建築理論。
同年,諾柏舒茲受邀主編挪威建築師公會雜誌Byggekunst, 1966年並成為奧斯陸建築學院的專任教授, 時而擔任歐美名校的客座教授, 1971年, 他出版 <實存. 空間. 建築> 一書,雖然仍維持心理學的進路,但討論的對
象已明頭地縮小,專注於探討人們所擁有的環境意象一一實存空間概念,並將論旨指向實存向度(existential dimension) 。 此書所揭顯的概念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意義 : 在承續方面,它發揮了前一部著作在心理層面上有關知覺、 基模(schema)、 社會化以及具體呈現(concretization)等概念 ; 在另方面,「實存空間」概念的提出則引出往後以實存層面為主題的另一階段研究,呈現於後三部著作之中。
1975 年出版的 <西方建築的意義> 一書便是應用 「實存空間」概念來分析西方各時期之建築作品的成果,在這部書中,諾柏舒茲以「實存空間」概念為基礎, 加上早期所建立的有關造型分析的論點,形成分析史料的構架。他針對地景與聚落、 建築物. 結體細部三個層面加以分析,探討各層面的特性和意義。 此外, 他也
指出各時期的空間概念與其發展,並指出該時期之建築環境的意義。在該書的最末一章中,諾柏舒茲對實存空間概念、人的實存以及建築三者間的關係作了有系 統的處理,不但由個體之空間知覺的發展論及環境意象的構成,更主張對建築的分析應同時包含空間組織與特性氣氛, 乃至整體的意義。 其中,「場所」 (place) 的概念已隱然可見, 個體對環境的兩項心理需求「方向感」和「認同感」也在此時提出。諾柏舒茲在後一部著作中便統合這些概念,響應現象學宗師胡塞爾「回歸事物自身」的主張而回 到對「場所」 的探討上,邁向建築現象學。
“本書是理論性方面的著作,
觀點為:建築是賦予人一個「存在的立足點」的方式。因此主要目的在於探究建築精神上的涵意而非實用上的層面,雖然這二者之 間有密切關連。同時本書主張藝術作品的概念係生活情境的「具現」。人的基本需求在於體驗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義的,藝術作品的目的則在於「保存」並傳達意 義。” from : Findbook
本書強調「環境對人的影響,意謂著建築的目的超越了早期機能主義所給予的定義」。因此對知覺和象徵性加以探討,強調人需要象徵性的東西,主張藝術作品的概念係生活情境的「具現」;因之討論了對自然的具體理解。
<場所精神>一書於1979年出版, 主要在於突顯場所的概念以彌補「空間」一詞未能顧及特性氣氛以及意義的缺點,亦即, 作者有意地回到場所或建築現象自身,強調空間結構、特性以及意義是場所不可缺少的特質,並嘗試以現象描寫的方式來呈顯不同案例的場所精神。在這部書中諾氏雖多次引用海德格有關人在世存有的重要觀念,但並未能有效地與建築結合。其論旨主要於現象 (場所)的還原上,忽略了對在世存有的直接探討。不過,此書所揭舉的觀念和嘗試的確深具意義,更重要的則是,透過此種與海德格之存有思想結合的企圖,作者乃在後來開展出建築存有論(Ontology of Architecture)寬廣的領域。
海 德格認為存有論(ontology)的任務在於解釋存有(Being)自身以及讓實體的存有完全地解放出來,諾柏舒茲在 <場所精神> 一書所完成的只是後半部任務的一部份而已,忽略了 「存有」, 實等於忽略了海德格的思想精髓。 1985年,諾柏舒茲在新書 <住居的概念> 中,彌補了這份缺憾。他將重點轉回主張 「定居」 (dwelling)乃是人在世存有的一種樣態(mode), 「定居意味著在人與環境之間建立一意義豐富的關係」他將人類的殖居分為自然定居、 集體定居、 公眾定居和私我定居等四種,它們分別具體呈現為聚落、 都巿空間、 機構 (公共建築) 和住宅。 此外,諾柏舒茲還提出「建築語言」的概念,強調建築在於透過「形象」(figure)來開顯事物的存有, 亦即, 真正的建築應該是形象豐富的形態學, 是一種語言, 能讓事物的存有居於其中。要分析這語言則可由型態、位相和類型三個向度切入。至此,諾柏舒茲不但將觀點轉回人的存有與建築的存有上,更試圖界定建築為一護 衛著人對其它實體之理解的語言,強調建築亦是存有之居所。
大體來說,<建築意向>與 <住居的概念>兩部著作乃是諾柏舒茲在兩個時期針對不同問題的探討結果。前期主要以<建築意向>一書為終結,其目的主要在於建立一套描述建築內容的分類架構 ; 後期則經由實存層面而逐漸轉移到「存有」的問題上,亦即要藉由人的存有來開頭「建築的存有」,所處理的是對建築本質的註釋,進而開展了建築存有論的新領域。
重要事蹟
1949 獲得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(ETH)建築文憑
1952-53 哈佛大學
1956-58 在羅馬繼續研習
1978 榮獲德國漢諾威技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
1957,69 任教德國Ulm 造型學院
1958-60 任教挪威奧斯陸大學
1964 任教挪威Trondheim 技術大學
1965 任教美國耶魯大學
1966,68,69 任教英國劍橋大學
1966 任教英國利物浦大學
1966 任教奧地利Graz 技術大學
1973-74 任教美國麻省理工學院
1976-77 擔任奧陸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
1978 任教美國達拉斯大學除了教職外,亦經常到世界各地演講,並為Byggekunst,Werk,Controspazio,Lotus,AAQ 等建築誌撰文。其重要著作包括:
Intention in Archiitectre (London:Allen & Unwin,1963)
Architettura barocca(Milan:Electa Editrice,1971)
Existence,Space and Architectrue(London:Studio Vista,1971)
Significato nell` architetture occidentale(Milane:Electa Editrice,1974)
On the Search for Lost Architecture(Rome:Officina,1975)
Genies Loci-paesaggio,ambiente,architettura(Milan:Electa Editrice,1979)
Casa Behrens(Rome:Officina,1980)
Architectecture:Meaning and Place(Milan:Electa Spa,1986)
New World Architecture(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1988)
參考資料
施植明譯,1995,場所精神(Genies Loci-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),台北:田園城市。
曾旭正撰,1987,諾柏舒茲的建築理論研究,東海建研碩論。
(Ref. from : http://www.ad.ntust.edu.tw/grad/think/PEOPLE/N-SCHULZ/N-SCHULZ.HTM)